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
发布:红旗渠干部学院|红旗渠精神培训-林州市太行文化教育培训咨询有限公司 浏览:9602次 发布时间:2017-06-29 19:11:11
上世纪60年代,林州(原林县)人民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苦干十年,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了绵延1500公里的“人工天河”红旗渠,并孕育出了“自力更生、艰苦创业、团结协作、无私奉献”的红旗渠精神。
50年来,红旗渠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林州人,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,谱写了“战太行、出太行、富太行、美太行”壮丽篇章。
十年辛苦战太行
上世纪60年代,国家最困难的时期。历史上严重干旱的林州,显得更加困难。面对困难,是低头认输还是埋头苦干?“宁愿苦战,不愿苦熬,宁愿流血,不愿流泪”,以杨贵为首的林县县委,选择了埋头苦干。他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了,决定从山西漳河引水。
1960年2月11日,农历正月十五,引漳入林灌溉工程开工,一场人定胜天的战斗在林虑大地上打响了!同年3月6日,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作报告,提议将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“红旗渠”。
在修渠中,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,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。在渠首冰凉的急流中,40多名青年排起道道人墙,成功实现渠首截流;在太行山腰上,300余名男女青年昼夜不停,开山凿洞,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奋战,终于在1961年7月15日完成了红旗渠建设的关键工程—青年洞。
1965年4月5日上午,两万多名群众欢聚分水岭,庆祝红旗渠总干渠通水。自此,林县54万亩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良田。红旗渠的兴建,是林州人民生存能量的一次集中释放。
改革开放出太行、富太行
林州素有“能工巧匠之乡”的美誉。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,又出现了一大批能工巧匠。
在红旗渠精神的激励下,林州人民凭着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锻炼出来的胆略和技能,大力发展建筑业,走出太行山,在全国各地大显身手。
林州人走南闯北,通过劳务收入,有力地支援了林州市各项经济建设。仅1990年至1992年,林州市建筑大军累计完成建筑安装工程量40多亿元,上交国家各种利税1.5亿元,带回劳务收入11亿元。
下转第二版
上接第一版
新征程上美太行
50年来,林州人民在完成战太行、出太行、富太行创业三部曲之后,他们继续从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营养,踏上了“美太行”的创业新征程。
美太行,核心在于让人民群众生活更美好。围绕这个核心,林州市通过转型升级、城乡统筹等措施,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。
美太行,美在转型升级。美太行,首先要把经济发展好,作为林州经济支柱的工业须先行转变,从传统工业向新型工业化迈进,技术创新促转型,延展链条促转型,集聚集约促转型,以持续的转变换来产业新面貌。
红旗渠风景区、太行大峡谷从一条长渠、一个山谷,成为国家4A级景区,目前正在申报5A级景区。中西部地区唯一一家设在县级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,清华大学首家县域合作园区,在河南省唯一一家县级市布点的国家863林州科技产业园,既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,又提升了产业集聚水平。
美太行,美在城乡统筹。坚持以城带乡,加快推进林(州)陵(阳)一体化、姚村城市化,持续提升产城一体、城乡一体化水平。焦家湾新村、金陵社区、湘河社区……一个个新型农村社区,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林长高速、晋豫鲁铁路建成通车,大通物流园、义乌商贸城建成投运,鹤辉高速正在建设,林(州)桐(柏)高速公路开工在即,彻底扭转了林州偏居太行一隅的历史。前不久,林州市还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。
美太行,美在民生改善。去年林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4190元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23341元,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。
谈起50年来的变化,参加过修渠、见证林州发展变迁的退休老干部郭新林说:“红旗渠是幸福源,林州处处换新颜。”
红旗渠精神,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。如何传递好这一精神火炬,是摆在林州百万儿女面前的一个紧迫问题。“在当下建设美丽中国,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,红旗渠精神的现实意义日益凸显。作为红旗渠精神的传人,我们要进一步加快三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,续航‘战太行、出太行、富太行’的创业梦想,加快推进‘美太行’创业征程,实现‘富而美’的历史跨越。”林州市委书记郑中华的话铿锵有力,信心百倍。
更多信息请致电咨询:赵老师 15103726098